2013年第二期(总第43期)

时间:2013-05-21浏览:1379设置

江苏师范大学教学工作简报

2013年第期(总第43

江苏师范大学教务处           2013521

                                                                                

本期要目  

※ 教学管理:校领导检查新学期教学工作

※ 调研指导:江苏省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来我校调研

※ 教学改革:泰州市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启动仪式顺利举行

※ 卓培教育: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示范项目协作会在我校召开

※ 徐放鸣书记莅临卓培部调研指导工作

※ 实践教学教务处、教师教育学院领导赴实习点看望实习生

※ 教学研究:文学院首启动教研室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工作

※ 质量提升:机械省重点专业“1+10”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与探索

※ 以“规范教学”为基础,利用“四个结合”打造本科教学质量年

※ 工商管理类省重点专业建设之2013寒假苏南行

※ 简讯

校领导检查新学期教学工作

 

2月27日是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校领导徐放鸣、任平、王超、何保全、周汝光、郑元林、岑红、方忠等率领教务处、学生处以及校教学督导员组成五个检查组深入教学一线,对教师课堂授课、学生出勤、教学设备运行、校园环境以及全校整体教学工作状态等进行了全面检查。

从检查结果来看,学校各部门、各学院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为新学期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开学第一天大雾弥漫,能见度较低,有课的教师、学生全部按时进入正常教学、学习状态,教学秩序良好各教学单位也都高度重视新学期第一天的教学工作,深入课堂检查教学情况。

在检查中也发现个别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部分学生在教室吃东西的现象依然存在,希望校学生管理部门及各教学单位加强教育,授课教师严格要求,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音乐学院有一门课程未按规定办理调停课手续,私自停课,希望各教学单位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课表安排实施教学,严格调停课管理。(教务处  张志华)

江苏省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来我校调研

    

4月23日上午,省教育咨询委员会高等教育组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黄成惠,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第九届国家督学吴康宁,省教育科学院规划办主任彭钢,南京师范大学改发室副主任薛传会一行到我校就师范生培养、就业等问题进行调研。我校副校长方忠出席,发展规划处、教务处(招办)、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计划财务处、卓越人才培养强化部、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参加调研会。
  方忠副校长对调研组一行表示欢迎。他介绍了我校师范教育工作总体情况,并表示下一步要按照省里统一部署,结合苏北实际,坚持稳中求进原则,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和措施,努力推动教师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江苏省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创造新经验,作出新贡献。
  教务处陈洪处长作了题为“落实质量工程,培养卓越教师——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的专题报告,报告分四个部分,以PPT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我校近五年在师范生培养、招生、就业等方面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所取得的成就,并结合师范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就业形势,提出了师范生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调研组专家充分肯定了我校在教师教育及卓越人才培养方面的成绩,仔细询问了汇报材料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并同与会人员围绕师范生培养、就业及招生政策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教务处  郑文娟)

深化三方协同机制   创新职后培养模式

 ——泰州市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启动仪式顺利举行

为进一步提升泰州市中小学、幼儿园省特级教师以及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的师德修养和人文精神,适应新课程背景下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新要求,提高培养对象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培养对象鲜明教学个性的形成,我校与泰州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泰州市卓越教师培养工程”3月5日下午在泰州市教育局启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教授,省教育厅杨湘宁副厅长,泰州市副市长王学锋,泰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奚爱国,我校党委书记徐放鸣教授、副校长方忠教授,教务处、教师教育学院相关负责同志,我校卓越教师培养专家团队和培养对象近百人参加了项目启动仪式。

徐放鸣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卓越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是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改革发展中迫切需要探索的实践性课题,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性任务。我校在卓越教师培养方面的前沿性探索为与泰州市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要积极构建师范大学—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三方的协作机制,形成发挥各自优势的协同创新联盟。一是要打通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沟通探索卓越教师培养的理念和实践,把握卓越教师的成长规律。二是要构建协同培养新机制,形成卓越教师培养合力。三是要引入高端培训模式,增强指导的实效性,多方位探索培养途径,力争达到最优的培训效果。

杨湘宁副厅长对我校与泰州市教育局联合举办卓越教师培养工程活动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我校在教师职后培训方面的很多创新性做法具有创新意义和重要的借鉴作用,要求我校把握此次与泰州市教育局合作的契机,争取培训工作再出新亮点,再创新特色。

启动仪式上,徐放鸣书记与袁振国、王学锋等一道启动了“泰州市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工程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方忠副校长与泰州市教育局万琳副局长互换了双方“协同培养卓越教师协议书”。

我校与泰州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将采取专家引领、集中研修、自主研修、实践研修、远程交流等多种培养方式,整个工程历时两年,以培养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和特级教师为基本目标。项目首席专家为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魏本亚教授。(教师教育学院  崔成前)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示范项目协作会在我校召开

 

5月9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示范项目协作会在我校汉园宾馆会议厅召开。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中国教育电视台党委书记张剑、教师工作司培养处处长于兴国、师德处处长宋磊、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杨春光、我校党委书记徐放鸣、校长任平、副校长方忠、西南大学等10所高校的校领导及教师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于兴国主持。
  徐放鸣书记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他代表校党政对许涛司长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对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长期以来对我校各项事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徐书记介绍了我校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我校卓越教师培养工作的进展。他表示,通过此次会议的研讨将更加明晰当前教师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更好地总结卓越教师培养工作的经验,进一步推动各校间的交流与协作,为做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示范项目搭建平台,形成教师教育改革的创新点、示范点和推动力。徐书记希望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各方的配合协作下,各高校能够打造出未来卓越教师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师德典范、教学示范、科研模范作用,为培养更多具有教育家潜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作出更大贡献。
  湖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代表进行主题发言、自由讨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郑国民作了点评。
  许涛司长作重要讲话。他首先对参会的10所高校为卓越教师培养做出的努力致以由衷敬意,对我校精心组织此次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示范项目协作会表示衷心感谢。许司长介绍了国家推动教师教育改革的背景。他指出,教师队伍建设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深化教师队伍综合改革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旋律,必须落实改革精神、突破机制障碍,通过改革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和瓶颈问题。卓越教师培养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希望政府、高校以及中小学能够进行深度合作,始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招生选拔、实践教学的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质量评估体系的确立、培养培训一体化等方面打破原有条框,创新理念,实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许司长希望与会高校能在相互学习借鉴过程中统一认识、统一理念、统一做法,构建卓越教师培养整体框架,全面推进教师教育改革。
  协作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语言科学学院。 (宣传部  叶慧)

中国梦师大梦卓培梦

——徐放鸣书记莅临卓培部调研指导工作

梦想在前,路在脚下。3月19日,校党委徐放鸣书记、党委办公室马志友主任莅临卓培部参加了题为“中国梦·师大梦·卓培梦”的卓越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教务处陈洪处长,教务处副处长、卓培部欧阳文珍主任,卓培部全部工作人员及12名学生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首先管理人员座谈。欧阳主任介绍了卓培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情况,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工作思路和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模式探索以及在工作中面临的困难。王景明老师结合生源录取数据,介绍了卓培部招生情况,希望进一步理顺卓培部与专业学院的各项关系。苗文华老师介绍了卓培部的教学工作以及在英语四六级考试、科研立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储东巍老师围绕创新学生工作理念、形式、实效和载体介绍了卓培部的学生工作和活动,以及协同创新的思路和做法。吕靖波老师强调了学生考研工作的提前准备和规范卓培部导师责任的相关建议。马东刚老师强调了学生学习创新力和班级归属感建设的重要性。
    徐放鸣书记在听取各位老师的汇报后做了重要讲话。徐书记充分肯定了一年多来卓培部取得的各项成绩,指出将进一步推动卓培部的各项发展与建设,着力解决面临的困难。卓培部要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理顺各种关系和利益机制,规划发展蓝图,在建设过程中注重资料的积累,形成卓培文化,弘扬卓培精神。徐书记还就资源保障、运行模式、学生激励等方面提出了意见。
    接着,徐书记与2011、2012级8个专业方向的12名学生进行面对面互动交流。
    座谈会上,卓培学子阐述了自己进入卓培部学习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大家普遍感觉到卓培部激烈竞争的学习氛围,学习的动力和压力并存。同学们还提出了开设“博雅”通识教育课程,试行双语教学,合理进行专业方向分流和考研指导,到境外著名学府交流访学,在固定教室区域加装摄像头等建议。
    徐放鸣书记认真倾听同学的心声并回答了大家的疑问和困惑。徐书记充分肯定了卓培学子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风采,指出同学们要把握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环境塑造人,同学要在这样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中不断进步,提升自我大家要拥有一种强烈的目标感,在争先创优的氛围下追求梦想,创造辉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卓越人才培养工作是我校的“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工作,追求卓越也就是追求梦想。人有梦想才有动力,人有梦想才有未来。卓培部师生凝聚力量,不懈奋斗,真抓实干,向梦想冲刺,以“中国梦”为指引,努力构建卓培文化,弘扬卓培精神,形成发展合力,践行“师大梦”和“卓培梦”。(卓培部  储东巍)

教务处、教师教育学院领导赴实习点看望实习生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对实习生的管理,了解实习生在实习单位的实习情况,更好的落实下一步实习工作,3月28日和4月2日教务处陈洪处长、欧阳文珍副处长、沐来龙副处长、刘莹副处长,教师教育学院王树良院长和魏本亚副院长带队,分六组分别赴徐州市一中、二中、三中、五中、徐州市高级中学(南校区)、徐州市高级中学(北校区)、江苏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国矿业大学附属中学、铜山中学、铜山新区清华中学、铜山区实验小学等实习点看望参加教育实习的指导老师和实习生。

各实习点有关领导老师热情接待了教务处、教师教育学院一行,处领导代表学校对各实习点提供优良的实习条件和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各实习点主管实习工作的校长、教导处主任详细介绍了实习生在学校的实习情况,并对我校实习生的工作和学习情况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我校学生工作主动性强,虚心好学,积极肯干,能吃苦耐劳,具有很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处领导嘱咐实习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谦虚好学,严格按照实习要求高质量完成教育实习。检查组还在徐州市第一中学、徐州市高级中学(南校区)、铜山新区清华中学等实习点听取了实习生讲课,课后对实习生上课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点评。

检查组与实习点领导、老师就实习过程中存在问题、教育实习时间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为今后我校教学计划的修订、教育实习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教务处  缪小青)

文学院首启动教研室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工作

日前,文学院教研室教学研究课题经过校内专家评审,7项课题获得立项建设。其中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6项,分别给予6000元和3000元的经费资助,研究周期为一年。据悉,本次教研室教学课题立项在文学院历史上尚属首次,是文学院强化教学工作的新举措。

本次课题申报以教研室主任为主持人,吸收本教研室教学骨干力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论证并申报。课题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艺理论、文秘与写作等专业的试题库、练习册、教学课件、课程建设和学生实习实训、科研能力提升研究等方面。目前,各教研室主任已经根据专家反馈意见,对申报书进行调整和修改后,统筹安排并将课题任务科学分解、责任到人,正式启动立项建设工作。

本次文学院教研室教学课题立项工作经去年文学院“本科生教学研讨会”上提出,各教研室主任积极响应,以最基本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考试和考核方式改革以及实习实训等工作为抓手,确立课题任务并最终形成申报书。本次文学院教研室课题立项工作旨在从基础工作做起,营造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研究气氛,为打造优质课程,推动教学成果产出,并进一步冲击高级别的教学成果奖打下基础。此外,通过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升本科生的教学质量,从而最终将学校2013“教学质量提升年”的工作落到实处。(文学院   王艳芳)

                                          

机械省重点专业“1+10”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实践与探索

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满足我省相关高新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重点专业实施了“1+10”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学校统一领导部署下,我们强化机遇意识,制定改革方案,细化改革目标,落实改革措施,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改革内容与创新举措

1.构筑了“1+10”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社会适应面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基本定位,加强专业基础,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构建了“1+10”人才培养模式。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牵手10家企业,建立由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与高校根据行业标准和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模式。

2.建立了专业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为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专业建设,实施“1+10”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模式,建立了专业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徐工集团科技有限公司、苏州环球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小天通用电器有限公司等10家著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主管组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的规划与建设,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参与学校的实验与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结合办学和校企合作等。

3. 制定了凸现工程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个性培养与社会责任并重,构建了“宽基础、多方向”校企联合共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面向“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凸现工程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工程素质培养,使学生具备工程师的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二是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逐步形成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三是突出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潜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安排青年教师进入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建立三个层次的企业教师队伍,一是企业实习教师,以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为主,指导学生实习工作;二是企业授课教师,拥有较深厚的工程实践背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工程师,主要结合工程实践经验,为学生授课;三是企业导师,具有较深厚宽广的工程实践背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高级工程师,指导学生开展企业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

5.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国有大型企业的优势,共同建设和联合开发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和实验室。与无锡小天鹅通用电器有限公司等11家著名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签定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协议;与苏州环球集团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建立了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而且进行了“环球班”冠名,环球集团每年为学生提供5万元奖学金,优秀毕业生可优先到环球集团工作;与山科威科特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液压智能控制实验室”,企业投入186万元设备,包括液压缸自动试验台、液压支架用阀综合试验台、单体液压支柱密封质量检测系统等。“校企共建实验室”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搭建了良好平台,为创新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平台。

6.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建立开放式、多元化实践训练体系

构建了“三层次、六平台、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按基本技能实践、综合应用实践和科技创新实践三个层次,从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科研能力训练、社会实践等六个方面,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达100%,并结合学生的科研立项,推动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项目的开展。增加实习实训时间,保证学生有一年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积极实行“多证制”,要求学生必须获得两个以上专业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2)实施顶岗实习,提高实践能力

2011年我们选派18名学生去苏州苏州麦德尔机械有限公司进行4个月顶岗实习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实习期间,学生一方面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守设备的操作规程,这样使学生受到了严格训练,养成了良好习惯,既提高了综合素质,又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学生每月能获得1200元报酬。

(3)“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来自企业,紧密结合企业的工程实践,包括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产品加工工艺与装配等。实施“双导师制”,企业高级工程师和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加强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设立科研训练计划、设立创新学分和技能学分等措施为学生开展科研创造条件,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通过建立科研导师,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导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主要成效

1.学生基础理论扎实,综合素质较高

近三年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率为98%以上,有106名学生分别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朱敬文奖学金,2名学生获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10名学生获校级三好学生标兵和优秀学生干部标兵,349 名学生分别获得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员,82名学生获校优秀毕业生。

2.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强

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三年,有33名学生在国家和省级竞赛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60多名学生在校级各类竞赛中获奖,获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11项,获校级科研立项40多项,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38项,学生的多证率为100%。

3.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强

毕业生进取、务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在岗位上“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毕业生所具有的“坚毅、进取、务实”精神和专业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和敬业态度,得到了广大中学毕业生及家长的高度信任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报考与录取率逐年攀升。机电工程学院  邢邦圣

以“规范教学”为基础,利用“四个结合”

打造本科教学质量年

严格高校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程序,培养一批基础宽,能力强的创造性、创新性人才,一直以来是学校和学院本科教学的目标和追求。2013年学校出台了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求学院围绕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年”中心工作,以质量工程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开展以 “质量工程”项目、打造教师教育品牌为重点工作的内涵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提升教育质量。

机电工程学院自建院开始,就一直努力做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两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新学年开学伊始,在教学副院长邢邦圣教授的推动下,召开了各种形式的座谈会,认真探索本科教学新方法,围绕学校教务处总体部署,总体思路如下:

一、以“规范教学”为基础,保证教学质量

认真做好期初、期中、期末等三次教学检查工作,加强对教案、讲稿、多媒体课件、教学进度等检查,强化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程序。学院制定每学期教学工作要点,认真做好学期和学年工作总结。充分发挥学院教学督导组的监督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组织学院教师积极申报校级教学成果奖、教学优秀奖评选、青年教师教学优胜奖等奖项的评选,培养各级教学名师。

二、利用“四个结合”,在实践中发展

(1)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结合起来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途径,理论学习必须结合生产实践。学院结合工科特点,构建了“三层次、六平台、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按基本技能实践、综合应用实践和科技创新实践三个层次,从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科研能力训练、社会实践等六个方面,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2)把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建设结合起来

为了适应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出发,学院积极拓展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基地同时也是本科生就业基地,两者有力的结合在一起。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一体化,使学生获得对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流程、管理手段等更加全面的认识,结合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已经掌握的基本技能,得到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

(3)把汉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结合起来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国际交流在加强,满足于国内汉语教学现状只能延缓发展。学校非常重视外语,一直倡导双语教学。机电工程学院已经实现2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在此基础上,今年又选派2名年轻教师到国外进修三个月的外语学习,计划结合学校第四批双语课程立项工作,在年内开设2-3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4)把国内和国外高校教学资源结合起来

我校开办俄语专业近二十年,拥有稳定的俄语教学师资队伍,多名教师在俄访学、留学多年,熟悉俄方的教学和科研情况,了解俄罗斯教育制度与人才培养模式,具备与俄罗斯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良好基础。今年,学院及时利用学校搭建的有利平台,积极申请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理工大学合作举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学院坚持教育创新理念,采用多元化灵活学制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理工大学联合培养人才,实行学分互认。项目前3年学生在我校学习,后2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国立理工大学学习,探索利用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国内外联合培养复合型工程机械专业方向人才的有效途径。(机电工程学院 刘凤国)

                              

工商管理类省重点专业建设之2013寒假苏南行

在教务处和经济学院领导的支持下,2月18日,经济学院财务管理系酝酿已久的苏南企业实地调研活动顺利展开了。

此次活动由王永副院长策划方案、专业负责人具体组织、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围绕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业务素质、培养模式创新、1+10校企合作路径等问题,走访了汉能光伏、中国南车、玉柴集团、泰科电子、饰而杰汽车饰品、无锡村田电子、江阴汉邦石化等10多家企业,同时以常州、苏州、和南京为中心组织校友开展了多场面对面的座谈和问卷调查,活动历时五天,2月22日顺利返回徐州。

3月6日全体教师就此次活动的成果和感受进行了交流与总结,并在以下方面形成共识:(1)外资企业比较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语言沟通能力及发展潜力;(2)ERP等综合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3)应适当增加案例分析课、讨论课的比重,重视学生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沟通与组织能力的培养;(4)扩大专业选修课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应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5)要积极探索和完善本专业“以德立人”的培养体系。

通过此次学生就业比较集中的苏南外企、国企、民营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等各类单位的实地调研,全体教师对于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更精准的认识,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经济学院  王永                              

                           

简讯:

为了提高师范生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等环节的课堂教学技能,教师教育学院本学期为划转进入教师教育学院的2010级师范生开设了“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为了保证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教育学院寒假前后连续三次组织任课教师,就课程的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进度安排、实践环节把握、各不同学科的差异等事项集中研讨,各位任课教师精心准备,认真组织教学,目前该课程顺利进行中。(教师教育学院 李小梅)

★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2012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设计(论文)评优结果。此次评优共评选出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50项、二等奖150项、三等奖390项,团队优秀毕业设计奖155项。我校有12篇论文获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团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项。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强化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确保了我校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这也是我校狠抓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教务处  缪小青)

★3月4日,文学院应用中文教研室召开《应用写作》课程教材编写工作讨论会。参加讨论会的有方忠校长应用中文教研室主任张淑美老师《应用写作》课程任课教师。方校长指出目前已有的《应用写作》教材数量、种类很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重实用轻理论现象明显,档次不高,部分内容粗制滥造甚至还存错误,出版社不专业等。方校长提出了编写工作的指导思想:第一,编精品教材第二,形成辐射效应第三,顺应社会发展。教研室主任张淑美老师强调编写必须要有创新点,一是要准确把握“应用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合理划分应用文的文种;二是要有精品文本的选择和解读;三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四是适当增加针对性的常用应用文种的介绍。其他老师也对教材编写工作提出了不同建议和意见,对教材的体例、内容设置、文种选择形成了初步的意向。(文学院  柳雯)

★3月7日,计算机学院召开了教学督导工作会议,讨论了本学期教学督导工作计划,布置了本学期教学督导工作,同时对上学期开设课程的试卷进行了抽查。本次共抽查了32门课程试卷,院教学督导组成员就试卷质量、评分标准、成绩评定、批阅规范、试卷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并填写了《计算机学院试卷抽查记录表》。从抽查结果来看,大部分试卷命题符合要求、评分合理规范,并能对考试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但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有极少数试卷分析过于简单、笼统、流于形式,个别教师批阅试卷随意等。学院针对存在的问题向相关教师进行反馈,并进一步强调了教学工作规范化具体要求。(计算机学院  卫艳峰)

★我校2013年教育实习实习生进校工作顺利。从2月27日起,今年我校共有文学院等12个学院905人参加教育实习,集中安排在徐州市23所中小学590人,分散实习315人。此次实习工作实习学校分散、实习生多、任务重,在相关学院通力合作和精心准备下,实习生进校工作井然有序。(教务处 缪小青)

★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20134号)文件精神,我校城环学院申报的“建筑学”、经济学院申报的“金融工程”、化工学院申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学院申报的“秘书学”四个本科专业获准2013年招生。至此我校已有本科专业80个。(教务处  郑文娟)

★近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公布2012年度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8号)文件,我校申报的36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部获得立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35项,创业训练项目1项。这是继我校2012年顺利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之后,在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中取得的新突破。据悉,我省共有36所地方高校获批1064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务处  缪小青)

5月12日,由校语委主办、语言艺术社云龙分社承办的江苏师范大学第二届“中华母亲节”诗歌朗诵大赛在云龙报告厅隆重举行。本届朗诵大赛得到了传媒与影视学院的大力支持,来自云龙和泉山校区的13组参赛选手在母亲节到来之际,通过一篇篇动人的诗歌、散文向全天下的母亲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和爱意。(语委办  肖炜)

报: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

送:校领导

发:各学院、各有关部门  

本期审稿:陈洪    编辑:郑文娟                      

联系电话:0516-83536287          E-mail: gjyj@jsnu.edu.cn

共印20份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Copyright © 2004-2015 江苏师范大学教务部版权所有 访问旧版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上海路101号 邮政编码:221116 电话:0516- 83403067 E-mail: jwc@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