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申报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的重要注意事项

时间:2012-06-08浏览:859设置

一、建设目的与意义
开展重点专业建设,旨在引导高校结合实际,科学定位,优化结构,彰显特色。通过积极探索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逐步形成服务方向明确、社会效益明显、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结构,满足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型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竞争实力。
按照“十二五”期间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需要,特别是围绕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遴选建设500个左右的重点专业,其中本科按专业类或专业建设300个左右。
二、建设方式
鼓励本科高校创新专业组织形式,以专业类为单位开展重点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办学特色,促进示范共享。本科重点专业类是指高等学校以内涵相近的专业为基础,以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的专业为核心,按学科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本科专业集合。
兼顾各校专业建设实际,亦支持学校以单个专业为单位开展重点专业建设。
三、建设内容
重点专业建设要坚持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按照“发挥优势、强化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重点突破、示范共享”的要求,以实现人、财、物的统筹为手段,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依托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优势资源,从专业(类、群)组建的视角,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影响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为本校其他专业提供示范,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本科重点专业应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据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加强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采用探究式、研究性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建立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形成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学团队建设。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组建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健全的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要有健全的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
  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要加强协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
  4.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产生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5.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应用性专业应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引入校外实践资源,使行业企业成为重点专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与受益主体。
  6.教学管理改革。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有利于教学团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健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在专业建设的重要领域进行探索实验。
在此基础上,以专业类为单位建设的本科重点专业要严格遵循专业类建设的特点与规律,加大人、财、物的统筹,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专业类的管理与组织形式,实现建设成果的共享。要整合专业类中各专业的教师资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学团队教学能力,满足重点专业类各专业教学需要;要整合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面向专业类的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
四、申报条件
  申报省重点专业(含类、群,下同),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专业符合本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已纳入本校专业建设规划并进行重点建设,成效良好。专业类或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行业优势或区位优势,与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能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2. 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基础较好,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大,教学经费投入充分保障,课程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服务能力强。
  3.专业的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较强,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与数量充足的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专科生授课,承担有高水平的教改项目,取得优秀教学成果。
4.专业建设方案科学可行,改革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政策保障到位,能有校调动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
五、申报范围与限额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均可申报重点专业。重点专业建设采用“一次遴选,分年投入”的方式。
首先考虑按类申报,其次才考虑按专业申报;按类申报的情况下,首先考虑在专业目录的同一个二级类申报,其次才考虑跨两个类的组合。按类申报中确定核心专业”,也就是“至少有1个省级以上品牌特色专业”。(包括:省品牌特色专业、“十一五”国家特色专业、“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必须作为省重点专业申报。
按类申报有专业数量限制:下限2个,上限4个。具体到一个专业,只能申报一次。意即:一个专业如果按专业申报的话,就不能再作为类中的一个专业按类申报。
跨两个类的专业组合申报,可以选择两个专业类中的任意一个名称,但是不得另设专业类名称。
六、申报表要按照所申报专业或专业类,分别填写相应表格。具体要求如下:
(一)首页:
1.学校名称:填写“江苏师范大学”,由学校统一盖章;
2.专业类和名称:按新目录名称和代码填写;
3.所涵专业(代码):要分别填写现行专业名称(代码)和新目录中的专业名称(代码);填写格式如:历史学(060101)。
(二)专业设置汇总表:
由学校统一填写,届时电子稿由教务处提供,插入到申报表内。
(三)各专业情况:
1.每一张表分别填一个专业,一个类下有几个专业就填几张表。
2. 本专业情况、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情况,均指教学方面、质量工程方面的荣誉、奖励、立项、成果。
3. 主要参与人员:要填与本专业(类)相关的人员,不必把行政领导放在里面,除非有关领导的确是参与人员,要注重相关前期教学成果信息的专业相关度。
(四)论证部分,要注意以下8个问题:
1.“教学基础”、“教学改革”及“其他”栏目:是对已有教学情况及其取得成绩经验的总结,必须彰显特色,突出亮点,充分显示竞争优势;同时要言简意赅,让人一目了然。
2.“专业类构建设想”栏目:必须充分论证确定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理由,整合与共享各专业教学资源的必要性,充分论证如何实现相关专业之间的有机整合、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实现本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3.“建设目标”栏目:务必准确定位专业类建设目标和方向,建设目标要实事求是。
4.“建设内容”栏目:要紧扣高教三十条的建设要求,提出专业建设的实质性改革内容,不能泛泛而谈,要具备可操作性。
5.“进度安排”栏目:分年度填写,建设期为2012—2015年,进度安排要科学合理。
6.预期成效 栏目:应避免提出不切合实际或者无法实现的目标、成效,诸如获得若干个国家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等;也不要填写意义不大的目标,诸如发表几篇论文、完成几个课题等,关键在于:如何将目标、内容和安排落实在人才培养这个点上。要填写通过建设可能涌现的主要成果和鲜明特色。
7.“学校支持与保障”栏目:要从学校对于重点专业建设给予组织保障、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以及各学院制定促进重点专业的若干创新举措等方面加以填写。
8.“经费预算”栏目:
1)省财政专项资金资助计划:单个专业50—60万元左右;专业类80万元左右;省属高校的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8个)额外再加20万元。经费自筹项目的经费来源”填写“学校配套”教育厅要求学校给予不少于1:1配套。建议不同类别的申报表按照省经费和学校配套经费的总数填写经费预算。“
2)专业建设经费应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师资队伍与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等。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不应作为预算,人才引进也不能纳入专业预算。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Copyright © 2004-2015 江苏师范大学教务部版权所有 访问旧版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上海路101号 邮政编码:221116 电话:0516- 83403067 E-mail: jwc@jsnu.edu.cn